陈秀英专访:回顾攀岩历程
她记得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一个较低难度的路线时的喜悦,那份喜悦不是来自奖牌,而是一种与自己对话后的清晰感:原来我的身体可以在脑海设定的目标前呼应,手指的每一次按压都像是在学会读懂岩壁的语言。
训练室的灯光恒久而明亮,像白昼般照亮每一次细微的动作。她说,攀岩最初教会她的,是如何把复杂的动作拆解成一个个稳定的步骤:先找到身体的重心,再把注意力聚焦到手指与前臂的微妙张力,最后把呼吸调整成同一节拍,让心跳不再抢占肌肉的控制权。她把失败记录在成长笔记里——不仅仅写下哪些路线失败,更写下失败背后需要改进的抓点、脚点和身体角度。
日复一日,这些点滴慢慢构成她的自我认知:攀岩不是单兵作战,像是一场需要全方位备战的协作演出。
初心阶段的另一层重要来自于队友与导师的陪伴。她记得冬日的寒风,队友们在训练馆里围成圈,彼此传递技巧与经验。有人在关键时刻愿意放慢速度以让她看清路线的每一个转折点,有人愿意在她筋疲力尽时递上一杯温热的茶和一个安静的拥抱。她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技术,更多的是对团队的信任与依赖。
在那段时间里,她逐渐理解到攀岩的魅力不仅在于登顶的荣耀,更在于沿途收获的善意与互助。她把“路线像信件”这句话当作座右铭:每一次攀登都是写给自己的信件,每一个落点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。
户外的探索是她成长路上的另一道风景线。她第一次远离馆墙,走进真实的岩壁世界,风的方向、岩面的温度、阳光的斜照都在告诉她,天然的环境比室内更具挑战性。她学会在大自然里辨别安全与风险,懂得与队友分工合作——有人负责检查绳索与岩点,有人负责路线评估,有人负责记录天气与路况。
攀岩在那一刻像一门综合学科,涉及力学、地理、心理与团队心理学的交叉。慢慢地,她认识到,真正的勇气并非无所畏惧,而是在畏惧面前仍能持续前行,愿意把懦弱放在一边,用理性和决心去化解。
家庭的支持也一直是她的底色。母亲的热汤、父亲对比赛的耐心陪伴、兄弟姐妹在比赛间隙的打气,组成了她心底的一座温暖岩壁。她意识到,自己的成就不仅属于自己,也属于这份默默无闻却强大的后盾。正是这种情感的支撑,让她在日后的挑战中,敢于直面高难度的路线、敢于从失败中站起来。
初心在她的笔记里逐渐成形:攀岩不是求快,而是求稳;不是争第一,而是和自己较量的过程。她相信,只要心手能够同步,路就在脚下。这份信念如同攀岩时的安全带,时刻提醒她:有些高度,是需要慢慢攀登的。
这一阶段的经历,把她的身体训练、心理韧性和人际关系的能力都打磨得更加清晰。她开始理解:真正的成长,不是把自己硬塞进某个高难度的路线,而是在不断尝试、不断失败、不断再尝试的循环中,逐步建立对岩壁的理解和对自我的信任。她写下了一句简单而有力量的话语:“站在起点,心就已经决定要往上走。
”这句话成为她日后面对挑战时的初始信念,也是她与同伴们共同传递的精神财富。
她强调,力量的增长来自系统的、可持续的训练计划:核心稳定性、手指肌力、前臂耐力、以及对肩部与髋部的协同控制。她会在训练日记里标注每次练习后的感觉,记录哪些动作最有效、哪些区域易受伤、何时需要休息。她深知,只有扎实的基本功,才能在那些高难度的混合路线中保持稳定的动作序列。
在比赛场上,她逐步学会用“短时目标”替代一次性冲刺,先确保安全落点,再追求离地高度与路径优化的微小改进。她把挑战分解成若干小阶段,用每一个小成功替换对失败的恐惧。对她来说,心态管理是胜负的关键:呼吸的速度、脚步的落点、手指的按力角度,这些微小的调控共同决定了一个路线的走向。
她喜欢把攀岩比作一场对自我记忆的修正,越是在困境时刻能够稳定情绪,越能让身体回到正确的动作轨迹。每一次成功的落点,都是对自我信念的一次reaffirm。
除了个人竞技,陈秀英在社区与教育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精力。她意识到,攀岩的美在于传承与分享:把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训练方法,帮助更多人理解安全要点、路线阅读、以及心理调适。她参与组织青少年攀岩营,设计分层的课程安排:从基础的热身与安全教育,到初级路线的解析,再到户外野外探险的综合训练。
她相信,攀岩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可以帮助年轻人建立自信、培养专注力,并在团队协作中找到归属感。她也在多方合作中推动女性攀岩的发展,希望通过公开讲座、示范课程和公益活动,降低新手的进入门槛,让更多人感受到攀岩的魅力与可能。
在个人的成长之外,陈秀英还谈到“路线的解读”和“从失败中领悟”的意义。她说,攀登的过程往往伴随很多次的跌倒与重新站起,而真正的成长,是在跌倒后能快速调整心态、把经验转化为下一次的策略。她会把一次失败的路线回放成一个小遍历:第一步,是自我分析失败原因;第二步,是理论与练习的落地结合;第三步,是在下一次真正挑战中应用。
她清楚地知道,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:对身体的恢复、对技术的打磨、对心态的调试,只有在长期的积累中才能显现出成效。她也逐渐学会欣赏“慢下来”的力量:不是放弃追求,而是用更稳健、更可持续的方式去实现更高的目标。
未来对她而言,除了个人竞技的突破,更重要的是对攀岩文化的传播与延续。她计划继续在更多学院、社区开展攀岩教育,帮助更多孩子把攀岩作为自我探索的工具,而不仅仅是竞技的舞台。她希望通过培训和公益活动,让攀岩成为一个包容的大家庭,吸引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参与进来,形成多元、友好、互助的攀岩社区。
她也在筹划一系列以女性为核心的挑战项目,通过公开赛、体验课和社群活动,塑造更多女性攀岩的榜样。对于她来说,攀岩的意义并非终点的高度,而是一路上遇到的人、遇到的事,以及与之共同成长的自己。
当采访接近尾声,陈秀英把手套重新扣好,望向窗外那片未被征服的岩壁。她说,攀岩像一首无尽的长歌,节拍时而激烈,时而低缓,但每一个音符都值得被珍藏。她相信,未来的路还很长,挑战也会层层叠叠地出现,但有了过去的积累与现在的坚持,新的高度终会被抵达。
她愿意把这份热爱继续传递下去,让更多人理解:攀岩是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对自我不断提问与回答的过程。下一次,我们或许会在更高的路线上见到她的身影,但无论何时,关于坚持的故事将仍在继续,像岩壁上不可替代的纹理,静静地讲述属于她的“攀岩人生”。
必一官方网站